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,減少顧客負面體驗

孟達是南部人,在台北工作,每個月至少都會回老家一趟,探視年邁的父母,平常上班沒有空,只有利用週末假期才能回去,但是每次到了週末,回鄉的人潮就多了起來,不管是搭乘飛機、客運、火車,到處都是人滿為患的,孟達一般都是搭乘有總統座椅的客運,想說寬敞舒適,又有液晶電視可看,旅途中比較不會無聊,可是由於排隊等候的人多,就不免要等候多時才能買到車票。又是一個週末的下午,孟達心想:這個禮拜應該可以回去看看爸媽了,於是下了班就趕來車站排隊,好不容易買到了晚上九點三十分的票,看看手錶都已經晚上十點了,於是問了櫃檯賣票的小姐。

孟達:「小姐,請問九點三十分的班車還要等多久?」
服務人員:「還沒到,要再等一下哦!」,由於買票的人很多,服務人員忙著賣票,也就沒耐性這樣回應。
孟達:「…」孟達心想:我當然知道車還沒到,我是問還要多久,看她忙得焦頭爛額的,也就不再多問了。

可是看著班車一輛一輛的進站、離開,平常的時候,都有服務人員會利用擴音機提醒客戶是幾點的,開往哪裡的班車到站了,可是櫃檯正一團忙亂,也就另外由剛到站的隨車小姐拉開嗓門吆喝著,由於人多吵雜,因此也不見得聽得到,於是每次有車班到站,孟達就趨前詢問。

孟達:「小姐,這是九點三十分往台南的嗎?」
服務人員:「不是,是八點三十分往高雄。」,服務人員面無表情,就這樣冷冷的回答。

孟達歸心似箭,在車站已經折騰好幾個小時了,卻又遇到這批冷面無情的服務人員,心想這不是一個服務競爭的時代嗎?這種無禮應對習慣的服務人員,是如何還能在這邊混呢?

在這個例子裡,客戶問:「班車還要等多久呢?」其實客戶就是想了解什麼原因晚到?會晚多久?而服務人員回答:「還沒到」,這是客戶本來就知道的事實,服務人員回答:「還要在等一下哦!」客戶不就是一直在等嗎?這不也就是現況嗎?像這樣子的回應,請問服務人員該有的熱忱在哪裡?親切在哪裡?連客戶的問題都沒有弄清楚,那就更別談什麼親切、談什麼熱忱了,如果服務人員改成這樣說呢?

客戶:「請問還要等多久呢?」
服務人員:「先生,不好意思,應該再半個小時就到了,因為北上的車班延誤了,現在公司正緊急調度車輛當中,不好意思,真的是讓您久等了,不好意思。」

服務人員首先向客戶表達了歉意,再告知大約等待時間,然後說明延誤的原因,並表達公司正負責解決問題當中,而後再度表達歉意以示誠意。
我想客戶聽了這樣的回應,等候的心情應該會好一些吧,總比前面那種一點都不覺得歉意的、無禮的、冷漠的回應好太多了吧。

而另一段與隨車人員的對話,又是服務人員直接回應客戶表面的問題,而讓客戶覺得冷漠無情,隨車人員回答:「不是」,更加強了客戶的失落感,如果服務人員這樣說:

客戶:「小姐,這是九點三十分往台南的嗎?」
服務人員:「先生,這是八點三十分往高雄的,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。」

服務人員不回答「不是」,主要是以不直接否定客戶的問題,而以描述事實來作回應,因為這樣回應才不會加強客戶失望的感覺,而後再表達歉意及關心,以表達我們瞭解他的心情,這樣的回應,不就善意多了嗎?

在我們的生活當中,其實這種例子比比皆是,那問題在哪裡呢?其實就在這一問一答的對話當中,服務人員沒有站在客戶的觀點去瞭解客戶為什麼問?只是按照現況的事實直接去回應,這麼一來口氣也就變得冷漠無情了。

所以回答客戶的問題,要讓客戶感受到服務的體貼與關心,我們說話的方向也就必須把客戶的狀況也考慮進來才是。